訓練的一個重要概念,沒有恢復就沒有成長,成長的本質是超量恢復。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看到了很多拚命三郎,他們處在一個特別浪費時間的怪圈之中,總結下來,就是古話中的“過猶不及”——太過勤奮。這些人對待訓練特別肯花時間,但是對待恢復卻極其草率,跑完步,營養跟不上,休息時間也不夠。缺少營養補給,身體就難以修復;沒有休息時間,恢復週期就不完全;沒有科學的恢復手段,就很難以保證修復質量。
鍛鍊之苦都已經受了,還沒有獲得相應的成長,人世間最痛苦的莫過於此,將本應該有的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”浪費成了“只有苦勞沒有功勞的悲慘秀。”放眼望去那些跑量巨大成績平平的人,我們就知道,跑步的科學普及任重道遠,道遠且阻,亂花迷眼。“不是我不明白,這世界變化快。”不是我們不講科學,是不科學有了太多的偽裝色。
一、
訓練只是起點,沒有恢復就沒有進步
多數人還把身體進步歸功於訓練強度,我們過去所受的教育,也都是在展示“努力”這一階段。拚命鍛鍊,然後就能就變成了更強的人,不管方法是否科學,不管恢復週期是否完整。電影電視動畫片裡的主人公,揮汗如雨拚命鍛鍊勵志樣子歷歷在目,鏡頭動人而熱血,但是真的不夠科學。要知道,現實中的成長需要一個完整週期,三個要素缺一不可。1、超越舒適區的鍛鍊。2、補充進營養(吃喝)3、足夠的休息時間。
鍛鍊的效果來自於你走出舒適區有多遠,且沒有突破潛力最大部分,這個度比較難拿捏,不妨用個圖來解釋。長期停留在舒適區,意味著退化;讓訓練維持在現有能力範圍,意味著健康維持;讓訓練維持在潛力區意味著成長進步;超過潛力範圍,意味著受傷的風險。
二、營養補給提供修復材料
訓練過後,身體處於待修復狀態,強度大的會撕裂肌肉纖維等待修復成長,長期耐力跑之後等待修復供養系統、心臟附近的毛細血管變得更加發達、神經系統更強大,所有這些都需要原材料才能進行修過程。水、能量、蛋白質、脂肪……這些原材料都吃進去吸收了,才能開工修復,“你”才能變成更強的“你plus”。
有些人鍛鍊後不吃飯,這樣身體受損的組織是沒有辦法修復的,缺少原材料的身體就跟缺少建材的施工隊伍一樣,光有圖紙,是無法蓋大樓的。
三、休息時間保障修復工期
身體修復這件事兒有其自然規律,所謂瓜熟蒂落,身體的修復能力需要時間。訓練過後,是給身體一個更新方向,向那個方向成長。打個比方,訓練就像蓋大樓,運動給身體畫了一個圖紙未來想要長成什麼樣,吃飯營養物質就是建材,休息時間就是施工隊伍的工期。有鍛鍊(圖紙),有營養(建材),有休息(工期),身體才能把煥發新生的大樓蓋起來。
如同我們看到很多訓練過於頻繁的例子,一次運動後,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,就進行下一次訓練,這樣非常吃虧。浪費了愉快的成長週期,也有損健康。身體不存在趕工,休息時間不夠就投入下一次鍛鍊,就好比蓋了一半的爛尾樓之後,換個圖紙重來。。
四、恢復手段保障修復質量
運動過後的恢復,有一些科學手段可用。如果每次鍛鍊過後都是簡單的吃飽了睡,還是不夠完整。恢復手段要根據我們的運動本身來定,有幾點對跑步運動來說是普遍適用的。
1、跑後拉伸,防止肌肉變短
說來你也許不信,如果長期運動後不拉伸,肌肉會變短,變僵硬,可能整個人個頭都變矮了。這是因為跑步的時候,肌肉處在收縮-舒張-收縮-舒張……交替狀態。跑步結束後,肌肉還有“繼續收縮的趨勢”,如果不進行拉伸放鬆,讓肌肉恢復應有的長度,它就可能會變短/變緊。雖然每次只是很小的一點,日積月累,人就又硬又僵。
2、第二天放鬆跑,肌肉質量更高,肌纖維更整齊
大量運動後第二天放鬆跑,實際上是非常有好處的。一個好處是加速血液循環,把積累在身體裡的大分子廢物加速排除。更重要的是,那些撕裂的肌肉纖維實際上如同一捆捆的繩子,如果不動,他們在修復的過程可能會修復的沒那麼整齊,會有粘連,形成一些沒用的死節。但是輕量的運動,能讓這些繩子(肌肉纖維)排列的更整齊,修復的更可靠,保證肌肉質量。
3、柔韌性的保持,是對年老時刻的重要投資
另外,多做柔韌性訓練,多做拉伸,也是肌肉質量的一項體現。我們都知道,人身體的肌肉都是成對兒出現的,比如,上臂有肱二頭肌就有肱三頭肌,做彎舉的時候,一定是肱二頭肌收縮而肱三頭肌放鬆。如果肱三頭肌也緊張,做彎舉動作實際上有一部分是在和自己較勁。全身肌肉都是這樣,每一個動作,都有收縮和舒張的組合。好的肌肉富有彈性,收縮和放鬆的範圍都很大。
對老年人來說,肌肉多半有僵化現象,彎腰駝背一部分也是肌肉僵硬造成的。長期做柔韌性的保持,是對老年時刻最好的投資。
還是要在強調一下訓練成長的完整週期:訓練獲得刺激,身體有變得更強的趨勢;營養補充到體內,獲得修復所需要的原材料;休息時間保證身體的修復工期完整;運動後拉伸放鬆跑讓肌肉修復的更漂亮和高質量;多做柔韌性訓練,對老年人有更多價值。
留言
張貼留言